水文站提档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实施方案

水文站水雨情气象多参数监测
一、项目背景
水文站是国家水文监测体系的核心节点,承担着水位、流量、雨量、水质等水文要素监测的重要职能,数据成果直接服务于防洪减灾、水资源管理、水生态保护等重大决策。随着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《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(2021-2035 年)》等政策推进,传统水文站 “人工为主、设备老旧、数据滞后、智能化低” 的现状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水文监测需求。据水利部统计,我国现有基层水文站中,超 40% 的监测设备使用年限超过 8 年,人工观测占比达 35%,数据传输时延普遍超过 30 分钟,极端天气下(如暴雨、暴雪)数据中断率超 20%,无法为防洪预警、水资源调度提供实时精准支撑。
当前,极端水文事件频发(如 2024 年长江流域汛期、华北地区汛期),对水文监测的 “实时性、精准性、稳定性” 提出更高要求。开展水文站提档升级改造,通过引入武汉水测家科技的智能监测设备,构建 “自动化采集、智能化传输、精准化分析” 的现代水文监测体系,既是落实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,也是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、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。
武汉水测家科技作为一家专注于水务水利、气象环保及物联网等领域监测设备的研发生产商,公司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,自主研发的产品有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、便携式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、雷达流速仪、雷达水位计、雷达流量计、多参数水质传感器、遥测终端机、自动雷达波测流系统和阵列式雷达波测流系统等设备,公司积极参加智慧水利、水文站建设、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。
二、现状问题
监测自动化程度低,人工依赖度高:传统水文站仍大量依赖人工观测水位、测量流量(如缆道测流、浮标测流),单次测流耗时 1-2 小时,数据时效性差;部分偏远水文站因人员不足,无法实现 24 小时连续监测,暴雨期间易出现数据断档,影响防洪预警决策。
设备老化落后,监测精度与稳定性不足:现有水位计多为浮子式、压力式,受泥沙堵塞、水质腐蚀影响,测量误差超 10mm(行业标准要求≤3mm);流量计多为机械式,易因部件磨损导致数据失真,年故障率超 30%;极端天气下(如强雷电、高温),设备易死机停运,数据有效率不足 80%。
数据传输与分析能力薄弱:多数水文站采用 GPRS 单一通信方式,偏远山区信号弱,数据传输中断频发;数据仅能实现 “采集 - 上传” 基础功能,缺乏实时分析、异常预警能力,无法自动识别 “水位骤升、流量突变” 等风险,需人工后期处理,延误决策时机。
功能单一,多要素监测覆盖不足:传统水文站以水位、流量监测为主,缺乏雨量、水质、墒情等关联要素监测,无法形成 “水文 - 气象 - 水质” 联动数据链;部分重点流域水文站未配备视频监控,无法直观掌握河道现场情况(如漂浮物、岸坡稳定性),影响应急处置判断。
运维成本高,管理效率低:老旧设备需定期现场校准、部件更换,单站年均运维费用超 5 万元;设备管理依赖纸质台账,缺乏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,设备故障定位难、维修响应慢,平均故障修复时间超 48 小时。

水文站铅鱼缆道测量系统
三、解决思路
全面自动化改造,减少人工依赖:以 “无人值守、自动监测” 为目标,替换传统人工观测设备,引入武汉水测家科技的自动化监测设备(如雷达水位计、雷达流量计、自动升降ADCP),实现水位、流量、雨量等要素 24 小时连续自动采集,单次数据采集时延缩短至 1 分钟内。
升级高可靠设备,提升监测精度:优先选择防护等级高(IP68)、抗干扰能力强(抗雷电、抗腐蚀)、测量精度优(水位≤3mm、流量≤1.5%)的智能设备,适配极端天气与复杂水文环境,将设备年故障率控制在 10% 以内,数据有效率提升至 95% 以上。
构建智能数据体系,强化分析预警:搭建水文站智能监测平台,整合多要素监测数据,采用 4G/5G+LoRa 双模通信,确保数据传输不中断;嵌入分析算法,实现 “水位 - 流量” 联动分析、异常自动预警(如水位 1 小时上涨超 0.5m 触发预警),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内。
拓展多要素监测,完善数据链:新增雨量、水质、墒情监测设备,配套高清视频监控,形成 “水位 - 流量 - 雨量 - 水质 - 现场画面” 多维度监测体系;数据接入流域水文管理平台,为水资源调度、水生态评估提供完整数据支撑。
数字化运维管理,降低综合成本: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台账,通过平台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(如电量、信号、故障),实现远程校准、故障自动定位;优化运维流程,将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缩短至 24 小时内,单站年均运维费用降低 30%。

水文站ADCP和铅鱼缆道测流系统数据比测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水文要素监测设备:核心布设水位、流量、雨量监测设备,实现基础水文要素自动化采集;重点流域水文站增设水质、墒情监测设备,拓展监测维度。
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:采用遥测终端机(RTU)作为数据中枢,接入各类监测设备数据,通过多模通信上传至平台;配备本地存储模块,避免通信中断导致数据丢失。
现场监控与辅助设备:安装高清夜视摄像头,实时监控河道现场情况;配套太阳能供电系统(无市电区域)、防雷防水保护箱,保障设备稳定运行;增设 LED 预警灯,异常时现场声光报警。
应急备用设备:配备便携式监测设备(如便携式水位计、便携式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),用于主设备故障时的临时补测,确保监测不中断。
五、产品选型(武汉水测家科技产品)
雷达水位计(SCJ-LD40系列):作为水位监测核心设备,适配各类河道、水库水文站,测量范围 0-50m,精度 ±3mm,分辨率 0.001m,完全满足行业标准要求。采用 高频雷达波技术,非接触式测量,不受泥沙堵塞、水质腐蚀影响;防护等级 IP68,可承受 - 40℃-80℃温度波动、强雷电冲击,暴雨、暴雪天气下仍能稳定运行;支持 RS485,数据采样频率 1-60 秒可调,配套终端机设备具备远程校准功能,通过平台即可调整参数,无需现场操作,大幅降低运维成本,替代传统浮子式、压力式水位计,提升水位监测精度与稳定性。
雷达流量计:用于河道、渠道流量监测,适配水文站主流监测场景,测量范围 0-20m/s(流速)、0-50m(水位),流量精度优于传统机械式流量计。采用多普勒雷达原理,非接触式测量,避免水流冲击、泥沙磨损导致的设备损坏;支持明渠、河道等多种断面类型,通过平台预设断面参数即可自动计算流量,无需复杂现场调试;防护等级 IP68,适应高水位浸泡、强水流环境,年故障率低于 8%;具备流量突变识别功能,当流速 10 分钟内变化超 0.5m/s 时,自动触发异常预警,为防洪预警提供关键数据。
翻斗式雨量计:新增雨量监测功能,测量范围 0-4mm/min(降雨强度),分辨率 0.1mm,精度 ±4%,符合国家气象站雨量监测标准。采用不锈钢材质,抗腐蚀、抗老化,适应野外长期运行;内置防堵滤网,避免树叶、杂物堵塞翻斗;数据通过 RS485 接口接入 RTU,采样频率 5 分钟 / 次,实时反映降雨变化,为 “降雨 - 水位 - 流量” 联动分析提供基础数据。
多参数水质传感器:重点流域水文站增设,可同时监测 COD(0-1000mg/L)、氨氮(0-50mg/L)、浊度(0-1000NTU)、溶解氧(0-20mg/L)等指标,精度满足地表水监测要求。采用沉入式安装,防护等级 IP68,电极采用不锈钢材质,抗水质腐蚀;内置自动清洗刷,每 24 小时自动清洁电极,减少污染物附着影响;数据通过 RS485 接口上传,支持远程校准,无需频繁现场维护,为水生态评估、水污染溯源提供数据支撑。
遥测终端机(SCJ-RTU01 系列):作为数据采集与传输中枢,支持多路传感器接入(可同时连接水位计、流量计、雨量计、水质传感器),兼容 Modbus、HJ 212 、水文规约等行业标准协议。内置存储芯片,可缓存数据,通信中断时自动存储,恢复后断点续传;支持 4G/5G、北斗双模通信,偏远山区自动切换至北斗传输,数据传输成功率超 98%;具备远程配置功能,可通过平台调整采样频率、预警阈值,支持设备故障自诊断,故障信息实时推送至运维人员;防护等级 IP65,适应水文站户外、机房等多种安装环境,为数据稳定互联提供核心支撑。
便携式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:作为应急备用设备,测量范围 0.01-10m/s,流速精度 ±1%,采用手持式设计,携带方便。适用于主设备故障时的临时补测;内置可充电锂电池,续航≥8 小时。

水文站安装固定式ADCP在线监测流量
六、场景应用
防洪减灾预警:在长江中下游支流水文站,通过雷达水位计、雷达流量计实时监测水位、流量。2024 年汛期,某水文站监测到水位 1 小时内从 22.5m 升至 23.2m(超警戒水位 0.2m),流量从 800m³/s 增至 1200m³/s,平台立即触发橙色预警,数据同步推送至流域防汛指挥中心。指挥中心结合雨量数据,预判未来 3 小时水位将超保证水位,提前 6 小时下达泄洪指令,下游村庄顺利转移,无人员伤亡,防洪预警响应效率提升 50%。
水资源精准调度:在北方某灌区源头水文站,升级后通过雷达流量计实时监测灌溉供水流量,结合水质传感器数据,确保供水水质达标。灌溉期,平台根据灌区用水需求(如小麦拔节期需水量),动态调整闸门开度,将供水流量从 15m³/s 精准调控至 12m³/s,避免水资源浪费;非灌溉期,监测到流量异常(如从 5m³/s 降至 1m³/s),自动预警排查,发现管道渗漏并及时修复,年节水超 50 万 m³,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15%。
水生态监测评估:在某重要湖泊入湖口水文站,增设 多参数水质传感器、摄像头,实时监测入湖水质与现场情况。2024 年 8 月,监测到 COD 从 40mg/L 升至 70mg/L,浊度骤增,平台立即告警,执法人员通过摄像头发现上游企业偷排污水,快速溯源处置;同时,基于全年水质、流量数据,评估入湖污染物总量,为湖泊生态修复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,入湖口水质达标率从 82% 提升至 95%。
设备智能运维:某偏远山区水文站升级后,通过 SCJ-RTU01遥测终端机远程监控所有设备状态。2024 年冬季,平台监测到雷达水位计信号中断,自动定位故障为 “太阳能板积雪覆盖”,立即调度附近运维人员清理,2 小时内恢复设备运行,较传统 “人工巡检发现故障” 模式(平均 48 小时),故障修复时间缩短 96%;全年运维次数从 12 次降至 5 次,单站运维费用从 6 万元降至 4 万元,成本显著降低。
应急补测保障:2024 年台风期间,某沿海水文站 雷达流量计因强风受损,运维人员携带 便携式流量计赶赴现场,10 分钟内完成临时安装,持续监测流量数据(实测最大流量 1500m³/s),并上传至平台,确保台风期间水文数据不中断,为防汛指挥提供关键支撑,避免因数据缺失导致的决策失误。
通过本项目实施,可实现水文站监测自动化率从 60% 提升至 100%,数据传输时延从 30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内,设备年故障率从 30% 降至 10% 以下,单站年均运维费用降低 30%;构建起 “自动化、智能化、精准化” 的现代水文监测体系,为防洪减灾、水资源管理、水生态保护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,助力水文现代化建设目标落地。